<ins id="bpkeh"><code id="bpkeh"><small id="bpkeh"></small></code></ins>
  • <acronym id="bpkeh"></acronym>

    1. <delect id="bpkeh"><em id="bpkeh"><address id="bpkeh"></address></em></delect>
        天氣預報
        延邊大學特色高水平發展之路
        王柏松
        日期:2023年01月10日 來源:

        延邊大學創建于1949年3月,地處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是中國共產黨較早在邊疆民族地區創建的地方綜合性高等學校之一。學校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西部開發重點建設院校、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點支持建設大學、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民委共同支持建設大學。73年來,學校始終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學校曾5次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6人次獲國家或吉林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3個單位獲吉林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9個單位獲延邊州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32人次獲延邊州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近年來,延邊大學突出區域性、民族性、綜合性特點,堅持創新發展、質量發展、特色發展、融合發展,篤定前行,努力探索扎根邊疆民族地區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特色高水平大學的發展之路。

        image.png

        堅定育人根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根基

        學校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高素質的各民族人才為己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水平,累計向各行各業輸送了23萬余名各民族優秀人才,努力培養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學校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在全校師生中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各族師生牢固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和宗教觀。

        學校以一流學科為牽引,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和相關課程為支撐,有計劃、有步驟地將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納入學科體系、教材體系、課程體系、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在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努力探索實施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多學科方向培養教育貫通全過程的“三時段一貫通”人才培養路徑,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文史類專業課程之中,融入各類重大節慶紀念日主題活動中,融入第二課堂和校外實踐活動中。推動課程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通識教育、網絡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深度融合。在中國歷史、國際關系史、民族音樂、民族舞蹈等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著力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高度認同,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image.png

        注重特色優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話語

        學校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學科優勢,以東北地區唯一的民族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為支撐,帶動民族經濟、民族歷史、民族藝術、民族教育、民族體育等多學科交叉互動與協同發展,構建優勢學科群。成立了融合學院,朝鮮韓國學、計算語言學、民族食品學、區域生態安全與綠色文化,生物功能分子學等5個交叉學科,被納入教育部交叉學科目錄,漢語言文學、新聞學、臨床醫學等21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在此基礎上,通過舉辦民族地區拔尖管理人才培訓班,開設《跨學科民族研究方法論》《東北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人口流動與社會發展》等交叉課程,立項“課程思政”試點課程建設項目,開展“千人百村”社會調研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各學科、各專業育人要素的整合提煉,有力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科基礎。

        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和語言優勢,做好“江、山、島、界”四篇科研文章,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吉林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依托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朝鮮韓國研究中心、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區域與國別研究中心等平臺,加強高校智庫和朝鮮語語料庫建設,就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戰略研究,承擔外交部等重大委托項目10余項,國家重大重點項目13項,科研經費累計達2.74億元,向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提交咨政報告200多份。

        image.png

        注重以文化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精神家園

        學校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以廣大師生為主體,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五個認同”教育為重點,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堅持把每年9月作為“民族團結活動月”,深入開展“紅石榴”行動,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民族工作座談會、舉辦“民族文化美食節”“十佳民族歌手大賽”“民族健身操舞比賽”等活動,在民族團結文化氛圍中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此外,學校打造大型原創民族歌舞劇《鄭律成》,在藝術中弘揚紅色革命文化,該項目入選文化和旅游部第二屆全國優秀音樂劇展演參演劇目,并獲批教育部思政培育建設項目——文化推廣項目,“歌聲中的歷史”節目全網關注量超1.4億人次。

        學校積極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支部、進社團、進網絡、進團課“四進”行動,搭建了“延青榜樣說”“青年沙龍”“臥龍講堂”“學習筑夢班”特色理論學習平臺。踐行馬克思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近三年編輯和錄制理論學習成果57部,《讓民族團結之花絢麗綻放》等20余篇文稿在“人民網”“求是網”等重點媒體發表。

        image.png

        注重輻射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增量

        學校黨委把強化各族師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作為一項根本性、戰略性任務抓緊抓好,充分發揮高校社會服務功能,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傳播好民族團結進步聲音。

        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興邊富民行動等戰略的持續推進,學校發揮高校優勢,融入區域黨建,服務地方發展,校地智力支持服務領域合作交流日益廣泛深入,探索出了一條以黨建工作為引領的校地合作新路徑。學校以“服務品質更高、服務效率更快、服務成效更強”為標準,構建了“1+N”(學校統一管理、N支服務隊具體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實踐育人模式,項目化、標準化、專業化、品牌化地推進項目發展。與地方組織部門簽訂《組織工作合作交流框架協議》,在干部交流培養、基層組織建設、科技服務等方面加強結對聯建,在推進邊疆支部結對、“青馬邊疆行”、科教興農活動、社區護理服務、校企結對幫扶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加強科技扶貧,著力推動成果轉化。根據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強化扶貧幫困工作的總體部署,學校先后對龍井市光昭村、子洞村和勇新村開展定點幫扶工作。以科技手段解決經濟難題,以教育發展改善民生,截至目前,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1個,建立鄉村振興工作站2個,獲得省優秀包保單位2次,省嘉獎5人,累計入戶1200余次,為貧困戶解決困難問題400多個,累計投入幫扶資金800余萬元,包保村全部脫貧。承擔興邊富民行動與中朝邊境民族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等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00余項,部分成果被延邊州委、州政府采納。

        同時,學校在東北邊疆民族地區集中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講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組織支教、支農、支醫,疫情防控等12個方面的志愿服務小分隊142支,2000余名在校生參加,服務時長超過5萬小時,其中 “學伴+”重點學生群體網絡學業互助志愿服務分隊為700多個抗疫醫護家庭、困境家庭、殘疾人家庭子女提供學業輔導服務,累計時長超3萬小時。服務團先后榮獲全國大學生“千校千項”“最美團隊”“吉林省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等省級以上榮譽27項,深化了各民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促進邊疆各族群眾語言相通、心靈相通。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延邊大學將繼續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主線,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活動,大力推進各族師生共教共學、融合共興,為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0
        責任編輯:遲瑞冰
        相關信息
        吉 林 城 鄉 網 版 權 所 有 ,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版權所有:吉林日報社(吉林日報報業集團) 投訴舉報電話:0431-88600732 備案號:吉ICP備18006035號 地址:長春市高新區火炬路1518號
        流量統計: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
        人妻网av色色
        <ins id="bpkeh"><code id="bpkeh"><small id="bpkeh"></small></code></ins>
      1. <acronym id="bpkeh"></acronym>

        1. <delect id="bpkeh"><em id="bpkeh"><address id="bpkeh"></address></em></delect>